贝博下载【官网】

通用banner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产品中心 > 乌桕

绿色发展铸就名品之路

2024-02-11 18:55:19 乌桕

  10月31日,我市召开宜宾市林业品牌建设推进会,对获首届宜宾市名牌林产品评选认定的林业经营主体授牌、颁证。

  在此之前,在市林业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区县林业(农林、农林畜牧)局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在申请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组织和发动条件成熟的64家林业经营主体的69个林产品(林下经济产品)申报“宜宾市名牌林产品”。10月中旬,市名牌林产品评选认定委员会组织林业、工商、质监、药监、科技、经信等部门有关专家对首届“宜宾市名牌林产品”申报产品做专家评审,并对推荐产品做审定并予以公示后,认定“金竹”牌食品包装原纸等20个产品为首届“宜宾市名牌林产品”。

  品牌林业是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发展特色现代林业产业,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的总抓手。近年来,为推动我市林业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型升级,背后有哪些故事?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走访。

  省级林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宜宾石平香料有限公司是首批被认定为“名牌林产品”的企业。作为在香樟油上挖掘出第一桶金的人,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公司CEO江石平道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油樟树是我市的市树,从“市树”两个字便可知晓它在宜宾的地位。在我市,以天然桉叶油为主的香料产品年产量超4000吨,占据了全国70%的产量,最大的香料生产企业就是宜宾石平香料有限公司。该公司也是我市最早从事香樟油生产的企业,上世纪80年代,宜宾第一桶桉叶油就是他的公司提炼出口的。

  据江石平介绍,他的公司,就是把香樟树主产区的5%含量的香樟树叶提炼的樟油分馏成含量在80%左右的桉叶油,然后再次提炼到99.5%的纯度的桉叶素,香樟树叶经过这一系列工艺后,也完成了完美转身。

  但遗憾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江石平虽然有品质很好的桉叶素,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因此,他的公司,始终处在贩卖低端桉叶素或“搭车上船”出口到国外的窘境。

  众所周知,宜宾的香樟油产量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而江石平公司制作的桉叶素就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但没有品牌,其销售之路只能用看起来外表光鲜来形容。

  江石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9公斤香樟油能提取1公斤桉叶素。桉叶素的价格每天都有波动,按今年10月31日的价格来算,1公斤桉叶素能卖121.5元。然而,这里面,1.9公斤香樟油的收购原始价为114元,税收要3.4元,还要扣除1元运输、1.5元加工、1元包装的费用,算下来,提取出的1公斤桉叶素纯利润只有0.5元。

  虽然这笔账是在今年10月31日算的,但在2014年以前,江石平的公司一直是这样的收支情况。

  2010年,翠屏区农林畜牧局副局长颜飞找到江石平,为他提出桉叶素要朝品牌化发展、做成地理标志、走精深加工的思路,“告别粗加工、成本高、利润低的局面,要把精深加工和品牌的附加值提上去。”

  由于江石平公司的桉叶素品质良好,在申报林产品品牌时顺利过关,2015年,申报成功的“香桉兰”品牌带来的效益开始逐渐凸显。

  “以前,国内是几家企业一起为新加坡的药用桉叶油供货,我们公司也是其中之一,虽然品质好,但没有品牌,我们只可以依附在另外的品牌下出口到新加坡。”江石平说,而申报了林产品品牌后,企业很快获得了新加坡药监局的认定,将宜宾石平香料有限公司出口的“香桉兰”牌桉叶素作为新加坡生产正红花油的唯一原料供应商。江石平算了算,垄断了新加坡市场,每公斤桉叶素的利润能从0.5元提升到2—3元。

  尝到品牌效益的不止江石平一人。宜宾市九洲油茶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久香也是在颜飞的指导下,早早走上了品牌建设之路。

  曾久香的油茶,在没有申报品牌时,最高只能卖到70元一瓶,而且还是熟人或者亲朋好友才买。“没有公信力,大家不相信,这是最大的问题。”曾久香从来不避讳之前的窘境。

  她也不是没想过要走品牌化之路,但她想的是,产品做出来了再慢慢申请。但颜飞告诉她,等不得,品牌效应就是要先把品牌做起走。

  于是,曾久香的品牌与产品同时起步。效仿老干妈的品牌之道,曾久香希望,自己能做成涉农企业的第二个“老干妈”。

  如今,申请了“香妹”品牌的系列油茶产品有了品牌的保障,销路遍布全国。去年4吨多油茶销售一空,价格也由没品牌时的70元一瓶提升到86元一瓶。曾久香感慨:“一个品牌引领了一个产业的发展。”

  早在2014年,农业部就已经将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提上了工作日程,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林业理应紧随其后,将林业品牌建设进行到底。

  据统计,我市目前有上千家林业经营主体,但全市林产品仅有注册商标73件,有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1件、知名商标15件,有“四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森林食品和地理标志)林产品25个。

  市林业局纪委书记张中孝表示,我市是全省第一个以市林业局文件印发林业品牌建设工作意见,系统推进林业品牌建设的市州,从这一点来说,其实我市林业品牌建设工作已走在全省前列,但与一些林业品牌建设发展好的省份相比,我市林业品牌建设还有一定差距。

  一是品牌数量较少,缺乏具有较强市场占有率、竞争力、认可度的知名大品牌。笋子是我市家喻户晓的林产品,但由于没品牌,我市的笋子拿到外地去销售很难占领市场。更多的现象是,我市的笋子出去后,被外省的品牌企业打上品牌或标记,摇身一变再销售回宜宾,然而,中间的利润早已留在中间处理的环节。我市的笋农依然只拿到最低廉的粗加工收入。

  二是品牌经营主体实力不强,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和市场营业销售能力较弱。“比如青蒿素,我们现在就只卖青蒿素,下游延伸产品很少,附加值不高。”张中孝举例子,“再比如我市大量出产的笋子,这么多年我们从始至终停留在卖鲜笋、简单烘干卖干笋状况,没有进一步的创新,其实试想一下,若能做成开袋即食的休闲食品、速食,或者专供火锅店、宾馆的即食笋子,那这块的附加值是不是能提高一些呢?”

  三是品牌培育保护和发展机制不健全,存在“有品无牌”、“一品多牌”、品牌“乱、杂、弱、小、散”现象,品牌政策支持和市场监管亟须加强。“还是笋子,我市现在卖笋子就面临着这两个现状,要么产品多,但没有响当当的品牌;要么就是长宁或者江安一带都生产同一种笋子,但到处都是各种家庭作坊式生产。”“还有我们引以为傲的桉叶油、桉叶素,虽然法国、新加坡的香水都需要这些原料,但大规模的出口我们仍旧是未达到。”

  记者在采写这篇稿件时曾在周边做了一个粗略的调查。尽管没用过,但对于一些家喻户晓的品牌,不少消费的人还是抱着“信得过”的态度购买,原因无他,这是品牌赋予产品的魅力,品牌无形中成为质量安全的代言人。尽管质量相差不大,但一些品牌林产品的售价却甩了普通林产品几条街,这就是品牌附加值所在。

  2015年,我市真正开始启动了快速推进林业品牌建设工作。在宜宾市林业品牌建设推进会召开之前,在市林业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区县林业(农林、农林畜牧)局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在申请人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组织和发动条件成熟64家林业经营主体的69个林产品(林下经济产品)申报“宜宾市名牌林产品”。经宜宾市名牌林产品评选认定委员会对专家评审组推荐产品做了审定并予以公示后,认定“金竹”牌食品包装原纸等20个产品为首届“宜宾市名牌林产品”。

  根据《宜宾市林业局关于快速推进林业品牌建设的意见》,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设品牌林产品产业基地100万亩以上;上市林产品商标注册率达到100%;新培育获国家级认定(认证)的品牌林产品5个以上、省级认定(认证)的品牌林产品10个以上;通过认定(认证)的“四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森林食品和地理标志)林产品(林下经济产品)50个以上;培育森林生态旅游精品品牌5个以上;品牌经济占林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以上。

  张中孝和记者说,在措施上,首先就是要制定林业品牌发展规划。“市林业局将牵头统筹制定全市林业品牌发展规划、品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发展规划,对不同目标市场、生产区域、经济条件和发展阶段的林业品牌,确定不一样的层次的发展目标。按照集中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的要求,依托特色资源,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调整优化林业产业体系、品种结构、产品结构,打造各具特色的规模化品牌林业产业基地和优势林业产业集群。”

  其次,我市将夯实林业品牌发展基础。把现代科技应用于林业品牌发展的全过程和全领域,重点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的研究推广,强化先进机械和现代设备的研发应用,全方面提升林业品牌科技含量。同时,把加快林业标准化建设和林业品牌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市林业标准体系,全面实施品牌林产品标准化建设,确保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又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

  第三,我市将加强林业品牌认证和登记申报工作。鼓励、支持林业经营主体开展以“宜宾”为地域标识的林产品商标注册。鼓励、支持他们积极申报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中国名牌林产品、四川天府奇珍等国家级、省级品牌。围绕全市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竹笋、特色芳香油、竹工艺、油茶及其深加工林产品,积极培育宜宾林产品公用品牌。“从2016年起,我市将开展宜宾市名牌林产品评选认定工作,评选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每年评选一次,通过评选认定,推出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市级名牌林产品。”

  第四,我市将加强林业品牌宣传推介。通过信息发布、博览会、招商会、展销会、专题报道、联合倡议等形式,宣传推介宜宾林产品品牌,以品牌的有效运作提升品牌效应。

  张中孝还指出,在林产品品牌建设路上,还不能忽略了加强林业品牌监督管理。市林业局将加强与工商、质监、药监等部门的合作,建立我市林产品品牌目录及数据库,定期向社会公布林产品品牌目录,对认证和授权的品牌产品实行动态监管。

  在强大的政策、措施包围下,我市林产品品牌建设开始有了变化。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我市上市林产品商标注册率在40%左右,比去年增长了10%,